中国古代十大王朝庙号谥号

博主:alc554.comalc554.com03-31215

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236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
周朝

  1. 周武王:姬发,周朝的开国君主,谥号武王。
  2. 周成王:姬诵,周武王的儿子,谥号成王。

秦朝

  1. 秦始皇:嬴政,秦朝的开国皇帝,统一六国后称始皇帝。
  2. 秦二世:胡亥,秦始皇的第十八子,秦始皇去世后胡亥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篡得皇位,称秦二世。

汉朝

  1. 汉高祖:刘邦,汉朝的开国皇帝,推翻秦朝后被项羽封为汉王,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,庙号太祖,谥号高皇帝。
  2. 汉文帝:刘恒,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,庙号太宗,谥号孝文皇帝。
  3. 汉武帝:刘彻,西汉的第七位皇帝,庙号世宗,谥号孝武皇帝。

晋朝

  1. 晋武帝:司马炎,司马懿的孙子,司马昭的嫡长子,曹魏权臣司马懿去世后,司马炎继承相国、晋王之位,不久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,建立晋朝,统一全国后,司马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, 并颁行户调式(包括占田制、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),太康年间,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,史称“太康之治”,谥号武皇帝,庙号世祖。
  2. 晋惠帝:司马衷,晋武帝司马炎次子,西晋的第二位皇帝,在位初期,有太傅杨骏辅政,后来皇后贾南风谋害杨骏家族,掌握了大权,此后便开始了八王之乱,持续 16 年,直接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,谥号孝惠皇帝。

隋朝

  1. 隋文帝:杨坚,弘农郡华阴(今陕西省华阴市)人,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,隋朝开国皇帝,在位期间,军事上攻灭陈国,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,击破突厥,被尊为“圣人可汗”;内政方面,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,发展文化经济,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,开皇年间,隋朝疆域辽阔,人口达到 700 余万户,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,谥号文皇帝。
  2. 隋炀帝:杨广,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,隋朝第二位皇帝,在位期间,修隋朝大运河,营建东都洛阳,迁都洛阳,改州为郡;改度量衡依古式;频繁发动战争,如亲征吐谷浑,三征高句丽,加之滥用民力,致使民变频起,在农民军的打击下,隋王朝统治摇摇欲坠,618 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江都兵变,杨广被叛军缢杀,谥号炀皇帝。

唐朝

  1. 唐高祖:李渊,唐朝的开国皇帝,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,袭封唐国公,隋炀帝即位后,李渊任荥阳(今河南郑州)、楼烦(今山西静乐)二郡太守,后被召为殿内少监,又升职为卫尉少卿,大业十一年(615 年),李渊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;大业十三年(617 年),又拜太原留守,隋末天下大乱时,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,攻占长安,义宁二年(618 年)农历五月,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,建立唐朝,定都长安,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,统一全国,武德九年(626 年),玄武门之变后,李渊退位称太上皇,禅位于儿子李世民,贞观九年(635 年),李渊病逝,谥号太武皇帝,庙号高祖。
  2. 唐太宗:李世民,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,唐朝第二位皇帝,在位期间,虚心纳谏,轻徭薄赋,劝课农桑,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,国泰民安,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,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,贞观二十三年(649 年),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,享年五十二岁,在位二十三年,庙号太宗,谥号文皇帝。
  3. 唐玄宗:李隆基,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,唐睿宗李旦第三子,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,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,唐玄宗统治前期,注意拨乱反正,任用姚崇、宋璟等贤相,励精图治,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——开元盛世,天宝末年,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,安史之乱后,唐朝元气大伤,历经元和中兴、会昌中兴、大中之治后国势渐衰,后期,唐玄宗任用奸臣李林甫、杨国忠等,宠爱杨贵妃,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,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,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,宝应元年(762 年)病逝于长安神龙殿,终年 78 岁,葬于金粟山,名为泰陵,庙号玄宗,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,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,多称其为唐明皇。

宋朝

  1. 宋太祖:赵匡胤,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(宋宣祖)之子,宋朝的开国皇帝,在位期间,依据宰相赵普的“先南后北、先易后难”的策略,致力于统一全国,先后灭亡荆南、武平、后蜀、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,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,他两次“杯酒释兵权”,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,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,开宝九年(976 年),赵匡胤逝世,享年五十岁,在位十六年,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,庙号太祖。
  2. 宋太宗:赵光义,本名赵匡义,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而改名赵光义,宋朝的第二位皇帝,在位期间,继续进行统一事业,鼓励垦荒,发展农业生产,扩大科举取士规模,编纂大型类书,设考课院、审官院,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,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,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,确立文官政治,但同时,赵光义两次攻辽,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,都遭到失败,太平兴国四年(979 年),高粱河之战中,赵光义乘坐驴车仓皇南逃,成为其一生的耻辱,此后,宋朝对辽国转为战略防御,雍熙三年(986 年),赵光义又乘胜进攻,结果又败,从此对辽采取守势,赵光义在位共二十一年,至道三年(997 年),赵光义去世,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,庙号太宗。

元朝

  1. 元太祖:孛儿只斤·铁木真,尊号“成吉思汗”,蒙古族乞颜部人,生于漠北斡难河(今鄂嫩河)上游地区(今蒙古国肯特省),大蒙古国可汗(1206 年—1227 年在位),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、政治家,至元二年(1265 年)十月,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,至大二年(1309 年)十二月,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,庙号太祖。

明朝

  1. 明太祖:朱元璋,字国瑞,原名朱重八、朱兴宗,明朝开国皇帝,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,曾为地主放牛,至正四年(1344 年)入皇觉寺,云游四方,增长见闻,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,反抗元朝,至正十六年(1356 年)攻占集庆路,改名应天,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、张士诚等割据势力,并在吴元年(1367 年)以“驱逐胡虏,恢复中华”为号召,派遣徐达、常遇春举兵北伐,推翻元朝统治,洪武元年(1368 年)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,国号大明,年号洪武,同年秋攻占大都,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,又平定西南、西北、辽东等地,最终统一全国,洪武三十一年(1398 年),朱元璋病逝,享年七十一岁,在位三十一年,庙号太祖,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,葬于明孝陵。
  2. 明成祖:朱棣,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,明朝第三位皇帝,年号永乐,后世称其为永乐帝、永乐大帝等,朱棣生于应天府(今南京),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,就藩北平(今北京)之后,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,两次率师北征,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,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,不仅监视朱棣,还欲调走他的军队,朱棣发动靖难之役,起兵攻打建文帝,建文四年(1402 年)朱棣即位,在位期间,继续实行削藩政策,加强中央集权;改革官制机构,设置内阁和东厂;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,五次亲征蒙古;疏通大运河;派郑和下西洋;编修《永乐大典》;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等,永乐二十二年(1424 年)在第五次征蒙古回师途中,病逝于榆木川,享年六十四岁,原庙号太宗,后改庙号成祖,谥号“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”,葬于长陵。

清朝

  1. 清太祖:爱新觉罗·努尔哈赤,建州女真首领、后金第一位大汗、清朝的奠基者,万历四十四年(1616 年),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,建立后金,割据辽东,建元天命,萨尔浒战役后,迁都沈阳,之后席卷辽东,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,天命十一年(1626 年)兵败宁远城之役,同年四月,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,征蒙古喀尔喀,七月中旬,努尔哈赤身患毒疽,不久去世,葬于沈阳福陵,清朝建立后,尊为清太祖,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。
  2. 清太宗:爱新觉罗·皇太极,即清太宗,又译黄台吉、洪太主,后金第二位大汗、清朝开国皇帝,天聪九年(1635 年),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“诸申”(女真),定族名为“满洲”,崇德元年(1636 年),在盛京(今沈阳)称帝,建国号大清,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,崇德八年(1643 年),皇太极去世,时年五十二岁,在位 17 年,庙号太宗,累加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,安葬于沈阳昭陵,第九子福临即位。
The End

发布于:2025-03-31,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十大排行网 - 网罗万象排行,助您明智决策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